“每天从早到晚,拍球声、叫喊声、欢呼声不绝于耳,家里的老人没法休息,孩子写作业也静不下心。”家住某小区的张女士向记者抱怨道。近日,该小区部分居民因不堪其扰,发起联名申请,要求拆除小区内的篮球场。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:公共体育设施与居民生活安宁,究竟该如何平衡?

噪音扰民:篮球场成“众矢之的”
据了解,该篮球场距离居民楼仅十余米,且开放时间为每天早上6点至晚上10点。居民们反映,运动爱好者的活动时间与居民的休息时间高度重叠,特别是清晨和晚间,运球声、跑动声、喧哗声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。
“周末更是噩梦,从早到晚都有人打球,关着窗户都能听到持续不断的‘砰砰’声。”一位居民无奈地说。多位业主表示,曾多次向物业反映情况,建议限制开放时间或加装隔音设施,但效果甚微。
联名申请拆除的法律依据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》,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,禁止在夜间(通常指晚10点至次日早6点)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,但针对体育设施产生的社会生活噪声,目前法律尚未明确规定。
不过,《物权法》第八十四条规定:“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、方便生活、团结互助、公平合理的原则,正确处理相邻关系。”若篮球场产生的噪音确实超出了合理范围,影响了相邻居民的正常生活,居民有权要求采取相应措施。
拆除是否唯一解决方案?
尽管居民联名申请拆除篮球场,但这是否是最佳解决方案值得商榷。体育设施是社区居民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,简单拆除可能引发新的矛盾。
有业内人士建议,可考虑以下替代方案:
1. 调整开放时间,避开居民休息高峰时段
2. 加装隔音屏障或采用静音材料改造场地
3. 将篮球场迁移至离居民楼较远的位置
4. 建立使用公约,加强管理和监督
寻求平衡:社区治理的新考题
此事折射出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普遍难题: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。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矛盾需要各方共同协商解决,既要保障居民安静生活的权利,也要满足市民健身锻炼的需求。
专家建议,社区可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,通过业主委员会、居民代表大会等平台,让各方充分表达诉求,共同制定解决方案,而不是简单采取“拆除”这种极端方式。
目前,该小区所在社区已介入协调,组织居民代表、物业公司和体育主管部门召开协调会,寻求最佳解决方案。此事如何发展,本报将持续关注。
无论是保留还是拆除,这场关于篮球场的争议都提醒青青草网址:在城市生活中,相互理解和包容同样重要。只有在尊重彼此权益的基础上,才能找到那个让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平衡点。